有的轮胎看上去很瘪,你拿胎压计一测,它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有的轮胎看着好像很坚挺,其实已经漏气漏没掉了。
就好比:实心的海绵你轻轻一压也会变形,对吧?钢管虽然是空心的,你用力按下去,它不会有什么变化的,除了手痛以外,对吧?
轮胎形变幅度与胎压的关联
首先,胎压确实会直接影响轮胎的形变幅度的,就好比是气球,你吹的气越多,它就膨胀得越大嘛。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胎压达到一定数值之后,胎压的变化对轮胎形变幅度的影响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就好比:你吹气球嘛,你往气球里面「呼呼呼呼」吹气的时候,你看它越来越大,胀到差不多了,你再多吹两口,其实不太明显了,不太看得出来了。
燕山大学有硕士论文,《汽车轮胎滚动半径试验研究》上面讲。
在载荷一定的情况下,它做了个不同胎压下对同一轮胎的下沉量的测试,就是形变幅度试验。
当胎压1bar(就是:1公斤),即:轮胎显著失压的时候下沉量为18.04mm,变形比较明显的,就瘪在那边了。
2bar、2.5bar、3bar的胎压,分别下沉量是6.12mm、2.96mm、0.84mm。
不用记数字,就是:差值越来越小,肉眼分辨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你看,你打了1公斤(1bar)的时候,很明显瘪在那边;2公斤、2.50公斤、3.0公斤,你看看都是差不多了。
太平洋汽车网也曾经对不同胎压下轮胎的形变量做了个实验,结果显示:2.0bar到3.0bar的胎压范围内,轮胎的变化,眼看、脚踹都是不明显的。
老师傅不是「叭叭叭」踢踢看,有没有气?这个轮胎脚感好不好?
2.0bar到3.0bar,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用了。
当胎压低于1.3bar的时候才能显著地目测,眼睛看出来轮胎的变形,也就是我们土话说的“轮胎瘪掉了”。
根据试验结论,虽然胎压不足确实会让轮胎变瘪,但是轮胎形变不明显的时候,还是很难靠目测来准确地判断胎压的,还是要借助胎压计来测量。
轮胎形变幅度与胎壁刚度和承重有关
另外,除了胎压,轮胎胎壁的刚度和承受的载重,也会影响胎壁的形变幅度。
有的轮胎看上去很瘪,但也不一定就是胎压不足,而是胎壁的刚度比较小,或者说是承受的重量比较大。
但是只要胎压在标准范围内,是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是看胎压的,不是看形状的。
家用车轮胎胎壁刚度小,显得瘪
一般来讲,家用车的轮胎它是更注重舒适性的,胎壁弹性是比较好的,刚度也比较小,有些在标准胎压下有可能就有看起来被压瘪的感觉。
你想想嘛:乳胶床垫是不是更柔软?还有弹性?你人躺下去,不是慢慢地就陷下去了嘛,它其实比一般的床垫更舒服,是不是?
不会说,你躺着躺着,从这个床垫穿透了,掉下去了,对吧?不太会的。
家用车的轮胎通常看上去是更“胖”一点、更“厚”一点,也就是扁平比是更高一点的。
比如说:同样匹配18寸轮毂,胎宽mm的轮胎,奥迪Q5原厂轮胎的扁平比60%,性能小钢炮福特福克斯ST的轮胎扁平比只有40%了。
期刊《黑龙江科技信息》有论文,《谈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分析》上面讲:50%扁平比的轮胎,侧偏刚度会比80%的扁平比轮胎高70%。
也就是说,大多数家用车用的胎叫做“胖胎”,胎壁刚度相对比较低,就显得瘪。
防爆胎功能特殊,胎壁硬,不容易显得瘪
相反,一些豪华品牌的车型,原厂配备了缺气保用胎,土话就叫“防爆胎”嘛。
比如说:款宝马3系、凯迪拉克CT4这种轮胎,胎壁的刚度就要大很多了,即使胎压不足,也很难被压瘪,看起来甚至像没事一样。
期刊《轮胎工业》上面有论文,《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成型工艺探讨》上面讲。
和普通轮胎比的话,缺气保用轮胎胎侧部位厚度和强度是更大的。
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