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在3月7日发表了战报,开战以来,俄军共摧毁乌克兰个军事基础设施,包括74个指挥所和通讯枢纽、个S-、“山毛榉M-1”和“黄蜂”防空系统,以及68个雷达站,在地面炸毁69架飞机,空中击落21架飞机,辆坦克和装甲车,76个齐射火箭系统、门火炮和迫击炮、个单位特种军事车辆和59架无人机。
俄罗斯国防部同时还宣布,俄军在3月6日使用高精度远程武器打击了乌克兰中西部的文尼察机场,并摧毁了这座大型空军基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发布视频说,文尼察市机场遭到了俄方8枚导弹袭击,机场被完全摧毁。俄媒体也拍摄到了俄黑海舰队的导弹舰从黑海海域向文尼察机场发射“口径”巡航导弹的画面,一共齐射了8枚导弹。
文尼察机场是乌克兰空军总部的所在地,规模比较大,这里距离基辅公里,距离哈尔科夫公里,苏-27从文尼察起飞作战范围可以覆盖乌克兰东部地区。在机场被摧毁以后,乌克兰可能会失去对乌东地区的空中支援能力。
俄军此次使用8枚导弹打击文尼察机场,是第二次打击行动,在开战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俄军曾经对文尼察进行过首轮打击。但打击效果一般般。
通过中国“海丝一号”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的拍摄判断,文尼察机场跑道的宽度为几十米,从卫星图片来看,机场跑道被导弹被直接命中,打击精度比较高。但全长米的跑道在遭受首轮导弹打击后,跑道的有效长度只是变为米左右。这个剩余的米的跑道长度并不影响战机起降,而且很容易修复。
要想彻底炸翻跑道,瘫痪机场,需要以战机最小起飞距离和宽度为单位,非常精确的炸毁跑道和跑道之间的连接点、或把完整的跑道斜着切割成一段一段,将跑道斩成数段,每段之间的长度间隔恰好不够飞机起飞降落。而且要根据毁伤评估多次投掷,让敌人无法修复。显然俄军的首轮打击的火力强度远远不够。
(俄罗斯导弹舰从黑海发射的3M14“口径”巡航导弹)
因此开战以后从文尼察机场起飞的乌克兰飞机依然很活跃,乌军在3月5日组织了4架苏-27战机出击,但被俄军全部击落。在3月6日乌军又组织了三架苏-27出击,还是被俄军击落。因此俄军此次对文尼察机场的导弹打击,就是想彻底摧毁这座机场,让乌军失去能够备战起飞的基地。
但8枚导弹就想摧毁一座大型空军基地,还是少了点。袭击文尼察机场以后,照片显示导弹打击了机场的一座大型建筑物,导致这座建筑物坍塌,但跑道损失情况还没有公布。
现代军事机场的跑道一般是厚达-毫米的混凝土,中间铺设钢网,强度很高,普通炸弹基本就留下一个浅坑,很容易修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主要军事强国发明了专业的反跑道炸弹,一般是带有火箭发动机的半穿甲战斗部先钻透跑道混凝土层,然后起爆,将跑道混凝土层拱起,形成难以修复的巨大弹坑。有些反跑道弹药还携带大量延时起爆的子弹药,像地雷一样布撒在跑道周围,就像是随时可能爆炸“地雷”,这样想修复跑道必须先排雷,修复时间大大延长。
例如我国研制的反跑道集束炸弹,该炸弹可以抛撒出具备二次爆破能力的子弹,第一次爆破在跑道上打出弹坑,第二次爆破则将弹坑加大、加宽从而加大对方修复的难度、
大型军用机场不太容易彻底摧毁,机场都有抢修分队,可以快速清理和修复跑道。一本正经的空空军,停机坪上的战机还会用防爆墙隔开。因此先进空军的机场并不好打。当然,乌克兰这种菜鸟空军除外。
实际上,打击敌人大型空军基地使用轰炸机或攻击机的效果最好。而且俄罗斯也有专业的火箭助推反跑道炸弹。但不知为什么俄空军很少出动战机进行远程对地突击。例如这种BETAB-炸弹是苏联时期研制的火箭加速无制导侵彻弹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阿富汗战争期间就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打击跑道和地下坚固目标。该炸弹的弹体由三截组成,前端是半穿甲战斗部和装药,中部是加速火箭发动机,尾部是减速伞舱。BETAB-炸弹投掷后,通过减速伞舱抛出降落伞来进行减速,炸弹减速以后,减速伞可使炸弹的姿态调整为60度以上的大着角或近似垂直状态,在接近地面百米左右的高度,火箭发动机启动,将战斗部加速到超过音速,以提高侵彻打击效果。一般情况下,这种炸弹能穿透一米厚度的钢筋混凝土,随后的爆炸使跑道严重拱起,能在跑道上形成直径15~25米的巨型弹坑。
(这是嘉手纳基地的卫星图片,能看到有上百个重要的目标节点。要想彻底炸翻嘉手纳基地,需要上百枚DF-16弹道导弹和CJ-20巡航导弹这样的真理说服器才行)
大型空军基需要打击的节点太多了,以美军的作战实践,打击一座大型机场需要几十枚巡航导弹才行。例如年美军打击叙利亚空军基地就发射了59枚巡航导弹,才彻底摧毁。因此俄军此次打击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