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导防爆是种什么体验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6.html

转自微博,作者:_恶魔奶爸_,侵删

防爆:意指在职场中,因为自己的能力过于突出而遭到了领导,同事的排挤与孤立,甚至在工作中被压制。前段时间我们说了一个商业常识,就是:如果你出售的服务体验是一个较为痛苦的事情,比如学习健身减肥。那么最好是出钱的人,和享受的人,不是同一批。比如学习,出钱的是父母,学习的是小孩。这样的商业才能持久。在职场上,包括在真实的历史上,同样存在这个事情。会做事的人,不如会说话的人,做事多的人,不如说话多的人。这里的说话不是单纯的指拍马屁,虽然拍马屁很重要,但它只占了二八定律里的二成。八成更重要的,指的是出主意,谋略见识,智囊建议。历史上的这类人,活的都比真正做事的人,要好。汉初结局最好的张良和陈平,都属于谋士类型,属于给计策,出谋略。当然这里不是说干实事的能力就不重要,比如张良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实际能力不行,带个部队很轻松就被人冲散,陈平的内政和军事能力都要比张良强多了。但是,这两个人的待遇,比那些真正特别擅长做实事的人,要好太多了。比如萧何,内政后勤一把手,呕心沥血的干事,最后的待遇也就和陈平差不多。比如韩信,亲自指挥作战,最后的待遇大家都知道了。到了三国时候也是同一个道理,出谋划策的人,和做实事的人,明显不是同一批。郭嘉给老曹出主意,病逝了老曹深切怀念,贾诩给老曹出主意,待遇也非常高。真正帮曹操主理内政,一切安排都井井有条的荀彧,下场就非常不好。当然做实事的人不一定都死于非命,出谋划策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好下场(比如田丰沮授),但是最起码,出言者,总的来说比实干者,待遇要好很多。这种情况到了宋明之后更加恶劣,尤其是宋开始讲究以文制武,干实事的武将功劳再大,永远也比不上只会清谈的文官,而且文官内部也分干实事的和清流,比如清末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大家都知道,他翁同龢大家就不一定知道,这个老小子除了整天搞贪污以及整天给实干派拖后腿外,基本什么事都不用干,却一样得到宰相的待遇,而且居然没有什么历史骂名,彻彻底底的善终。放到当今的职场,这种现象一样非常明显,首先老板是不干活的,干活的都是手下,他负责指挥,而且你会发现,老板对最会干活的那个人,态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对最会出主意有计策的那个人,往往最为看重,最为放心。反而你干活干的特别好,老板要防爆你,架空你,想办法制约你,不能让你做大。所以从进入职场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有智囊意识。从底层开始晋升的人,不可能什么活都不干整天只负责空谈,不做实事彻底空谈,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时代,靠门阀恩师提拔还可能,在现代商业社会绝对不可能。所以前提及格就是你得把活干好。但把活干好这个事,并不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只要不是弱智都能干好。剩下的汇报,口讲,才是真正的重点,它在你未来的晋升中,至少发挥着99%以上的作用。干工作干的好,不如讲工作讲的好。你得刻意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对着身边人抓住机会讲工作,不仅要简单讲,还要深入讲,希望他们也能彻底听懂掌握。然后对公司的其他人,也要多问,听他们讲工作,学习优点,了解整个流程。在和老板的汇报中,抓住每次汇报的机会,慢慢让老板觉得你是个善于思考有能力的人,是大将之材。注意,大将之材不是老板让你一个月成5个单你成了10个的,这只会让老板觉得你可怕,大将之材是老板让你一个月成5个单,你成了5个或者6个,但是你从每个单中都总结出套路,非常容易听懂,听上去就特别实用,新员工一用就能上手。或者你从每个单中敏锐的发现现有流程上的一些瑕疵,可以改进的重点。等等。会工作,干活多,不如干活适度,稍微领先,然后特别会思考,并且特别会总结,言之有物,张嘴到点。这才叫大将之材。这也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